“14个名额如果都自己说了算,其他村干部肯定有意见,如果每个人都分一杯羹,估计大家就心知肚明,不会出去乱说,还能送个顺水人情,我这个书记当得也有面子。” 2014年初,浙江省玉环市干江镇垟岭村党支部书记张灵龙一上任,就碰上市住建规划部门出台的一个政策:可以对农村住房困难群众进行房屋修缮改造补助。在得知村里有14个补助名额后,他打起了自己的“小算盘”。 为了能让自己的盘算顺利实现,张灵龙跳过“班子集体商量讨论研究”这一环节,直接将自己的“大胆设想”逐一电话告知其他村“两委”成员,告知每人可以提名1至2名补贴对象,众人纷纷表示“没有意见”。三天后,14个“困难”群众住房补助对象的名单就诞生了:有村支书的父亲,有支部委员的岳父,也有村委会副主任的叔婶。 按规定,补助对象名单必须要在村里公示3天。为了不引起众人的关注,村“两委”将这一“秘制”的名单悄然地张贴在了村委会公告栏里,但还是被一些群众发现了。 “知道很多村民在背后议论纷纷,明着不说,背地里都是骂着呢!好在他们也没有去镇里反映。”张灵龙以为顶住了那几天的压力,事情就过去了。 2015年2月,这份特殊名单“顺利”地通过了镇政府、住建部门的审核,25.9万元补助资金“顺利”拨到垟岭村的账户,人均每户补助金额达1.85万元。 一石激起千层浪。得知消息后,村民们急了,不少人每天追着张灵龙讨要说法。为了平复村民的情绪,张灵龙连忙使出“苦肉计”:谎称上报名单有误,将3名村里典型的困难户替换掉原先公示名单中3名村干部的直系亲属,其中一名就是他的父亲。 就这样,25.9万元的补助款很快就被分完了。张灵龙未按民主决策程序召集会议,采取村“两委”成员每人提名1至2名补贴对象的方式,导致方某某、张某某、方某某等3名不符合补贴条件的村干部亲属被列入补贴范围,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。 事情表面上结束了,但对村干部的议论却不时在村里响起。 “村里困难群众的住房补贴资金使用有问题,我们要反映!” “原先我们以为补助就几百块钱,但现在知道是每户1.85万元,这可不是小数目,不能就这样算了!” 今年7月以来,为确保党的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,玉环市纪检监察机关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,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巡察。玉环是全国有名的百强县,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7446元,但是下属的干江镇垟岭村却是例外。这是一个一直以来靠农业为生的经济薄弱村,近年来随着高山移民安置工程的推进,全村大部分人都已被移民安置到了山下的移民小区,但仍有小部分村民还住在沿海依山而建的石头房里。于是垟岭村成了本轮巡察的重点。 巡察组一进驻垟岭村,不少村民纷纷主动前来谈话,愤愤不平。 随着巡察组成员深入群众的走访了解,村干部在困难群众住房补贴资金申报和发放中存在优亲厚友、程序不规范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。 巡察组在问题查实后,立即将情况反馈给干江镇党委。7月28日,干江镇党委给予张灵龙党内严重警告处分;因未履行相应财务审核监督、村级资产管理监督、村级事务决策监督职能,对村监会原主任蒋招灵给予党内警告处分。 “内心知道这样做是违规的,但还是心存侥幸!觉得大不了让村民说几句,不会有什么事的。没想到,还是被你们查处了!”张灵龙懊悔不已。 今年8月,玉环市纪委通报了这起案例,引发广泛关注。(本报记者 颜新文 通讯员 蔡凌奇 中国纪检监察报3版)